近年来,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,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,但往往伴随着误解,甚至污名化、妖魔化中国。为何中国倡导和平共处、向西方传递友好交往的信号,却总是遭到冷遇?原因之一在于深刻的历史文化隔阂。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,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可信、可爱、可敬国际形象的迫切任务。
中外文化存在巨大差异
作为一个大国,中国的话语体系必须顾及全球。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如此之大,我们的讲话内容国际上都会有人密切关注。因此,站在全球角度,讲国际化的语言是一种必然。
中外文化存在巨大差异。中国人认为通俗易懂的事情,外国人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。例如,我们说“和为贵”,构建“和谐世界”,而西方很多人的理念是零和游戏,认为你发展了,就是威胁和侵占了他的利益。再如,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换句话说,就是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,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。然而,BBC对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这句话却曲解成“中国要一统天下”。
中外语言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。中文自甲骨文开始,沿袭了语言文字的传统,中文表述的思维有3000多年的基础。而英文的形成只有1000多年,且来自欧洲不同的文化传统。
举个例子,在中文里人们不会把任正非说的“杀出一条血路”理解为“一路杀人,血流成河”,但却有西方人的翻译就是如此。美国国家情报总监拉特克利夫(John Ratcliffe)2020年12月公开声称,“中国正在对200万人的军队进行基因编辑,以此制造‘超级生化战士’”。他这样说的依据是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句口号,即“继承红色基因,建设世界少有军队”。部分西方人士通过误译、乱译、恶译,来制定他们的对华政策。
不了解这些差异,中国话语就难被西方正面理解,以至于比较了解中国的新加坡原外交官、学者马凯硕(Kishore Mahbubani)感叹:“从历史上看,中国在解释或捍卫自己观点方面一直很笨拙……很难找到一位能够以幽默和敏锐的见解有效解释中国观点的发言人。”
跨文化沟通:用西方语境讲述中国故事
面对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、不懂中国语言的外国受众,我们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,提高叙事能力。例如,我们介绍一个地方,经常喜欢具体到东经多少度,北纬多少度,但人们往往自己都不清楚当地的经纬度。但如果告诉要来北京的美国人,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当于西半球的纽约,他马上就会知道北京的气候如何。我们习惯介绍一个地方用奇峰怪石、云雾缭绕、潺潺流水、鸟语花香这种诗情画意的描述,但往往忘记告诉他去这个地方哪种交通工具方便,穿什么衣服舒服,有哪些宾馆可以选择。再如,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,但若总使用大量军事术语,如“桥头堡”“速战速决”“人民战争”“打好组合拳”这样的词汇,显然不利于构建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。
国际传播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,对外话语体系还要顾及中外习俗差异。例如,夏天人们打着五颜六色的遮阳伞,我们看到五彩或七彩条纹的遮阳伞,只是其五彩缤纷的颜色;而西方人会认为,“中国同性恋打出了自己的旗号”,因为在西方,色彩缤纷的彩虹是同性恋的标志。再如,为了展示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,我们经常采用雾雨蒙蒙的照片,美女打着伞,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走过美妙的月亮门。我们看到的是江南美景和美人,而有欧洲人告诉我,这个地方他不打算去,因为没有阳光,而且生活节奏较慢。
国际化人才需要培养“跨文化能力”
跨文化专家、英耐商务英语培训公司董事长苗祥认为:“真正的跨文化能力,是能够与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合作,既能在演讲台上慷慨陈词,又能到工地车间与基层聊天,既能穿西装吃西餐,又能穿裤衩吃地摊。”
中国企业到了海外,如果跨文化能力缺失,轻则丢脸,重则赔钱甚至惹上官司。
一家做烤炉的企业,想打造新的品牌进入美国市场,给自己的烤炉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“YOYO Grills”,结果发货几百台到美国,还花钱做了宣传,然后只售出了5台。原因是什么呢?美国消费者酷爱户外活动,烤炉也是基本上必备品,但“YOYO Grills”这个名字太女性化,而的使用者往往是中年美国大叔,想想都觉得不搭,难怪没有销量。
有些企业到了海外违反当地的用工政策,或者管理人员太简单粗暴,还会被员工告上法庭。
跨文化能力是可以培养的。一个人并不一定需要像谷爱凌那样从小生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,只要拥有开放的心态,愿意去学习,就有机会成为跨文化能力高手。
跨文化的能力不是悬空的,对于大多数人和出海企业来说,它的基础是语言,英语或者当地的语言。如果语言关没有过,即使你对海外文化有了解,但是在跟当地人合作的过程中,或者需要翻译(隔了一层),或者有话说不出,然后效果大打折扣。
然而,许多企业员工,由于平日忙于工作,加上难以在日复一日枯燥的学习中坚持下来,而对英语学习的漫漫长路望而却步。英耐深感企业学员对于学习的难处及困境,因此,在十几年深耕对出海企业的赋能的过程中,实践提炼出了既能在短时高频的学习中,帮助企业员工高效提升英语能力,又能寓教于乐,让学员们在积分闯关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实现英语能力进阶的“游戏化应用”辅助学习的教学模式。
英耐商务英语在过去十几年里,为数千家在华跨国公司和中国出海企业培训过十几万名员工,帮助他们提升了英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能力。站在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新时代,英耐商务英语坚定地与中国企业并肩作战,助力中国企业出海。
*部分内容转载自《黄友义: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异,让世界更了解中国?》
黄友义,男,1953年6月生,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、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、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,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,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。长期从事翻译、出版、互联网传播、国际交流,参加过党政文献对外翻译,曾为党政担任口译。曾任中美大型合作出版项目“中国文化与文明”中方总协调人。